有幸到挪威游峡湾的话,您一定会看过点缀在两岸高耸的山峦间,或是平静如镜的海岸边,偶然出现数间小木屋,让人感到特别的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在挪威语里,小木屋叫 ‘’hytte’’(发音近似hǜde). 其实,要把‘’hytte’’这个挪威词翻译成一个能很贴切地反映出它的全部外在和内涵的中文还很难找到,就像中文里很多特定用词无法找到很贴切的外语概念一样,所以我们暂时把它叫做 「挪威小木屋」 吧。
挪威人对他们的小木屋的情节真是可能只有熟悉北欧平民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挪威有个衣服品牌,在T恤上引着一句「我只想去小木屋」( Jeg vil bare dra på hytta),本地人很有共鸣,因为小木屋正是挪威文化里十分重要的元素。每逢放假或周末,尤其是夏季,一家人远离城市到小木屋度假,十分普遍;大公司在不同的登山要点或会有一些小木屋,供员工借用;挪威旅游者协会的小木屋也遍布全国,供登山的游人借宿一晚。冬天的时候,小木屋更是滑雪旅程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白雪茫茫中,一班朋友家人在简单的小木屋围炉取暖,也是很多人熟识的童年回忆。
对小木屋的普遍理解是,到简陋的小木屋度假,是要暂时离开现代生活的繁华,重返简朴的生活: 很多木屋没有冲水厕所,而是要用屋外的旱厕(utedo); 也没有电力,没有供水,在小木屋的生活,可能是需要自己捉鱼、打水、砍柴生火;能以双手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正是北欧文化中对一个自立的人的想象。可是其实小木屋也有不同种类,对不同人也代表不同的意义。有关小木屋的起源,学者追溯至十九世纪,欧洲贵族和知识分子兴起到野外欣赏自然美景的潮流,所以,其实在上流社会的家族,对小木屋的体验大概并不是大自然的粗野,而是另一种豪华享受;本来在山间工作居住的农夫,他们艰苦的生活与这些游客大大不同。后来,随着农业渐渐萎缩,在城市工作的中产家庭,或承继了上一代的农地,而把这些农场上的小屋改建成度假木屋,工余时有个地方可以远离城市的烦嚣。
诚然,很多现代的木屋,面积不是很小之余,可能电器厨具齐备,而且十分昂贵,和城市里的现代生活没有多大区别,但这些也是随着挪威社会从七十年代开始社会富裕以后的近十多年来的新现象,不是挪威小木屋的主流2017年统计数字显示,挪威现有约四十三万间度假木屋,以人口五百多万计算,平均约百分之十的人拥有小木屋,有趣的是,其中有三万四千多位屋主是来自一百六十多个国家的,可见这个传统也深受移民欢迎。只要是挪威土生土长的人,如果你和他们谈起挪威小木屋的童年记忆,你就会看到他们的脸上会立刻洋溢起幸福憧憬的回忆,让你会悠然而生那种对田园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以至想去亲自去体验一下的冲动。 不少人还会和你津津乐道的谈起他们捕鱼抓蟹的各种趣事,或是‘’吹嘘’’ 他们是怎样经过他们自己双手和家人一起把乡间的小木屋哪个大小项目建造起来,那时候你就会看到平时性格粗犷而有点内向的 「北欧海盗」的感性,爱情亲,和好表现自我的特别可爱的一面。挪威的 ‘’hytte’’不是随随便便的哪个小木屋或农舍,而应该是–「挪威小木屋」!

图片《Mysuseter, Sell, 1933》摄于1933年Mysuseter, Store Ula , Sel, Oppland , 藏于国家图书馆图片集
资料来源:
Pauline Garvey (2008) “The Norwegian country cabin and functionalism: a tale of two modernities” Social Anthroplogy 16 (2) pp.203-220 ·
Arne Lie Chrstensen (2018) “The Norwegian hytte: from peasant cottage to suburban fantasy?” www.idrottsforum.org/feature-christensen180201/ ·
http://www.statistikknett.no/reiseliv/hytte/hytte_antall_region.aspxhttps://www.ssb.no/bygg-bolig-og-eiendom/artikler-og-publikasjoner/hytte-norge-er-flerkulturelt